(通讯员 陆宇涵 葛兆钧 摄影 曲笑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在行走课堂中“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红宝石最新线路手机版“‘榴’住美好”暑期社会实践队由此成立,走访三镇十四村,探寻乡村振兴的关键“法宝”。
该实践队选择立足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这个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的县城,从高校到基层,扎根中国大地、走进中国农村、关心中国农民、关注中国农业,厚植家国情怀,在乡间田野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访产业:从理论学习中走出来
调查研究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榴”住美好小队成员在调研期间来到九重镇、老城镇、盛湾镇、三地乡镇,深入张河村、武店村、瓦房村、杨家山村、官福山村等十四处村庄,调研淅川县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软籽石榴的变迁与发展。
在团县委、县林业局、县林果发展中心等部门的支持下,该实践队深入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三家软籽石榴基地——九重镇仁和康源软籽石榴基地,盛湾镇榴博士软籽石榴基地,老城镇豫淅红软籽石榴基地展开调研。通过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召开座谈会,采访村支部书记、产业投资人、当地创业者、受益农户,来到田间地头查看石榴管护和生产车间深加工情况等各种方式,获取最真实的产业信息,感受作为乡村支柱产业发展的艰辛以及从中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从传统农民承包土地、自主经营到大学生返乡创业、创立民营企业再到外来投资人创办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淅川县的软籽石榴产业通过不同形式不断发展,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在带领当地农民脱离贫困、增收致富,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河南豫淅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琦在访谈中便表示,该企业刚刚入驻淅川县虽没有获得收入,但我们即使靠着自有资金注入也不会拖欠农民工资,不会给政府添麻烦。
“乡村振兴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淅川县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五大振兴在淅川都有亮点,每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实践队队员林镕鑫在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专项调研后这样表示。从一村看百村,从一地知全国。在淅川县了解到的乡村振兴政策未来的实施与发展,将对实践队的每位同学在日后印证理论知识,练就实干本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
悟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视察,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称赞清甜的丹江水。而淅川县作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移民搬迁历时半个多世纪,先后动迁近40万人,创造了水利移民工作的“淅川奇迹”,铸造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榴”住美好小队也借此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感悟这种被总书记高度赞扬为“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的奉献精神。
南水北调移民展览馆、“乡愁小镇”蒿坪村、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红色教育基地盛湾镇鱼关村……一处处、一件件无不承载着淅川人民多年以来不断传承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担当与使命。队员们用相机记录下感人事迹,通过拍摄视频、撰写感悟等多种形式细致调研,将所思所悟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深刻感悟移民精神,并将其内化为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
在参观完南水北调移民展览馆后,实践队成员葛兆钧表示:“淅川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而我作为一名淅川人,更应坚定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把奉献精神化为实际行动,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里,社会实践团队五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调研,采集相关图片500+,拍摄视频片段100+,形成包括访谈记录、书面报告在内的文字材料总计10万多字。指导老师孙绘淳老师在总结本次实践活动时说到:“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调研团队成员向村民了解淅川软籽石榴的经营细节和生态富民的显著效果,真切感受淅川县以产业兴旺实现富民强县,闯出的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我们也将继续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走近乡村,走进村民生活,发现乡土颜色,感触乡土皱纹,挖掘凝练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